编者按:
刚刚闭幕的市两会,向全市人民发出了冲刺万亿之城的“动员令”。在全市上下助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的新征程上,13万退役军人应该如何贡献力量,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思考题和讨论题。现在的常州每40人中就有1名退役军人;全市现有2万余家退役军人创办企业和个体工商户;全市1007个社区,有242名兵支书、669名兵委员。为此,我们将连续组织5场“冲刺万亿之城退役军人在行动”系列大讨论,分设优秀退役军人企业家、最美退役军人、“兵支书”、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、退役军人创新创业代表5个专场,重点围绕冲刺万亿之城,退役军人应该“怎么看、怎么办、怎么干”这个主题,展开思想碰撞和智慧众筹,在全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和广大退役军人中掀起一场新的“头脑风暴”。即日起,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登系列大讨论相关情况。
在常州,有一群特殊的“领头雁”,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——“兵支书”。他们政治过硬、作风硬朗、年富力强,虽然脱下戎装,但本色不忘,以敢打硬仗的决心、敢打必胜的血性,正奔跑于美丽丰收的田野间,纵横于乡村振兴的“新战场”,驰骋于冲刺万亿之城的大道上。
1月12日,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办“冲刺万亿之城退役军人在行动”系列大讨论——“兵支书”专场。这是自2022年6月28日,在溧阳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,“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”百名“兵支书”为党过生日主题活动之后的又一次召唤。市、区两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领导与35名“兵支书”欢聚一堂,重温军旅生活、重忆激情岁月,全场洋溢着“兵”的情怀、“兵”的担当和“兵”的梦想。
“兵”的情怀
“兵支书”这个称谓,对上兴镇蒲村村委党总支书记陈耿来讲,是一种责任,更是一种情怀。从部队退役后,回到家乡当起了村干部。军营到农村,变的是环境,不变的是初心。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,陈耿摸索形成并推动“大事一起干、好坏大家判、事事有人管”的乡村社会治理格局,率先走出了一条理念创新、实践创新的乡村治理新路子。
“我是从农村出去当兵的,当初什么也不懂,是部队锻炼了我的意志、体能和品德,使我的人生得到升华。”三井街道飞龙社区书记徐国忠表示,他把部队的好作风、好方法融入工作,贯穿了整整30年的社区工作。
永红街道白荡村村委书记方闻宇直言,不当兵后悔一辈子,当兵光荣一辈子、踏实一辈子。“我就是热爱这份工作,就是愿意与老百姓打交道,就是乐于在平凡岗位上将工作做到极致,尽己所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。”前黄镇丁舍村总支书记吴绍成说。
戚墅堰街道东方社区党总支委员余文强道出了“兵支书”的心声,尽管大家所在的村(社区)不同,但目标一致,都是想尽一切办法配合镇(街道)的中心工作,服务群众、发展经济、维护社区稳定和谐。“部队锻炼了我们,政府培养了大家,由于组织的信任,让我们有了更大的平台,我们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。”
“兵”的担当
军营生活的千锤百炼,纪律和担当早已融入到“兵支书”的血液中。正如遥观镇留道社区戚建平所说,“每次看到哪里出现了水灾、风灾,我都有参与救援的冲动。这是退役军人的本能,哪里有危难,军人都是挺身而出。”他讲:“在退役军人的眼里,只有办法,没有困难。我们是一块砖,搬到哪里都能发光发亮。”
抱着“想得全一点、做得实一点、干得好一点”的想法,西林街道邹博村委书记薛明准确判断形势,带领全村上下破解了发展路上面临的各种难题,以实践兑现了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。
军营生活锻炼了艾科民的“纪律性”和“毅力”,在戴埠镇山口村退役军人优待证申领和发放过程中,他坚持不懈地走门串户、耐心宣传,采取“领着办”“帮着办”“代你办”等方式,主动靠上、跟踪服务,受到了退役军人的一致点赞。
“兵支书”不管他们是当了两年兵,还是四年兵,身上都已深深地烙上了“军人”的基因。
“兵”的梦想
昔日,他们穿上军装、奔赴远方;今天,他们怀揣梦想、回报家乡。在追梦的路上,他们的脚步从未缺席、从未停歇。
在2022年度常州GDP约9500亿的成绩单前,清凉东村社区副书记徐家麟,也是在场的2名“女兵支书”之一,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,她讲,我坚信常州未来可期、精彩可期,常州的发展,必将更有品质、更有情怀、更有温度、更有魅力!
“根据村里的实际,我们还是要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,一定想方设法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、富起来”,尧塘街道迎春村委党总支副书记周俊华讲道。
当谈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时,郑陆镇黄天荡村委副主任程军民热血沸腾,他讲:“敢于创新,是发展之路上的关键词。要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可持续化发展,必须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。”
雕庄街道采菱社区党委书记李强对常州的发展充满信心,他坚定地认为,在冲刺万亿之城的赛道上,13万退役军人决不能做旁观者,尤其是“兵支书”要努力争当基层治理的生力军、乡村振兴的领头雁、基层党建的排头兵!
(局办公室 郝晴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