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网站首页>>专题专栏>>退役军人风采>>内容
身边的老兵 | 98岁常州老人,写了半生“常州三杰”
  
发布日期:2023-11-06   来源:中吴网 浏览次数:  字号:〖
 

讲述“常州三杰”故事的电影《觅渡》正在热映,引发众多共鸣。在常州,有一位98岁的老人,至今仍在读书、写作。“常州三杰”的故事,他写了几十年。

用30多年,写“三杰”

《江南一燕》《恽代英》《人生难忘少年时》……这些写成小故事,画成连环画,拍成电视剧的“常州三杰”的故事,是很多常州人的童年回忆。这些作品背后,都有同一位作者的身影——现年98岁的作家郝赫。

1987年,刚从常州市文化局剧目室离休的郝赫与人共同执笔并统稿的《江南一燕》一书,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。这本书把瞿秋白一生的经历以一个个小故事串连起来,详实而生动,一下子吸引了很多读者。

离休前,郝赫参加了“三杰”场馆的筹建工作,先驱者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上下求索、浴血奋战直至慷慨赴死的壮举,深深地震撼了郝赫,让他萌发了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。

“写文艺作品,都是心有所思、情有所钟、有话想说、有感而发。”郝赫说。

此后,郝赫一发不可收,写就了《太空惊雷——张太雷》《风雨人生路》《恽代英年谱新编》和连环画《恽代英》等文字作品。此外,还在《人民日报》《新华日报》《常州日报》等报刊和有关“三杰”的理论研讨会上发表专题文章、论文、文学作品等百余篇。

走南闯北,查阅资料

1990年,多年从事戏剧创作和研究的郝赫第一次尝试用电视剧的方式讲述“常州三杰”的故事,创作了电视剧剧本《人生难忘少年时》。这是一部以“成长”为主题的作品,叙述了瞿秋白在常州16年的生活经历,以及瞿秋白踏上追求光明之途的心路历程。1992年,该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,1994年荣获江苏省首届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。

当时,写“三杰”故事不像现在有很多详实的资料。郝赫在编撰恽代英年谱时,远赴北京、武汉、广州等地查找资料。他得知上海图书馆藏有恽代英发表在早期《中国青年》和《红旗》上的文章的微缩版资料时,立刻前往上海,每天带着干粮等上海图书馆开门,直到图书馆关门还不愿离开。为了节省开支,六七十岁的他住在一家非常简陋的地下室旅社中。一个多月里他翻阅了约三百万字的资料,辑录了恽代英近三百篇文章,为编撰年谱积累了翔实的资料。书稿完成后,恽代英的儿子恽希仲为该书作序。序中写道:“(郝赫)为宣传弘扬恽代英思想业绩,贡献余生,实在令我感动钦佩。”

《人生难忘少年时》后,郝赫又创作了6集人物传记片《恽代英》,展示了这位革命先驱战斗的一生和丰富的情感世界。2003年该剧拍摄完成,在中央电视台八套播出,同年被评为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中篇电视剧优秀作品奖,2007年再获江苏省第六届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。随后,郝赫又一鼓作气,用两年时间写下了12集电视剧剧本《张太雷》。张太雷的女儿张西蕾亲笔写信给郝赫,赞扬并感谢这位执着宣传张太雷事迹的老人。

“四看一动”,顺其自然

时光匆匆,现在回想起来,年轻时候的情景仿佛还历历在目。

1949年,郝赫在南京市立第一中学读高三。在学校,他不仅读到了革命书籍,还观看了《白毛女》《赤叶河》等歌剧。毕业后,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部文艺新闻训练班,走上了创作之路。1976年,他从部队转业到常州市文化局剧目室工作。

离休后,郝赫依旧创作频频并屡获大奖,但他谦虚地说:“写作困难很多,经常写不出、写不好,胡思乱想、东拼西凑,只是平庸之类,没有精品力作。特别是到了老年,体力不济,作品少质量差,所幸还没有痴呆,还能爬格子,聊以自慰。”今年,他从电视上看到电影《觅渡》片段,感人的故事、生动的讲述、流畅的电影语言让他感到惊喜,他说,很高兴能看到这样好的讲述“常州三杰”的电影。

谈到长寿的“秘诀”,老人说,心态上要顺其自然,日常里要经常活动。他有“四看一动”,“四看”是看书籍、看报纸、看刊物、看电视,“一动”是经常活动,写作、步行。他每天7点半起床,中午吃过饭后休息一会儿,白天读读书、看看报、看看电视,晚上会写作到12点,才休息。

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  网站标识码:3204000110  苏ICP备05003616号